□ 易 杳
用以说明汉字书写问题的严重性,有一组来源不同的数字——
早些时候,上海进行的“汉字书写现状”调查显示,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%至80%;
对北京一所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学调查,有41%的学生书写不能达到教育部制定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提出的要求;
一项对平常手写时“提笔忘字”的情况进行的网上调查,1500多人参加的投票结果显示:“经常,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”占45.2%;“还好,稍微想一下就能记起来”占41.2%;“基本上没有”仅占13.6%。被调查者大多是年轻人,足可看出现在年轻人对汉字的生疏程度。
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,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。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迄今仍在使用的唯一的文字,其所负载的大量文化信息,生动具体地袒露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、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。
而今,面对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、网络及其它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,汉字书写受到的严重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,正常书写能力的普遍下滑,正演化成中国社会一道刺目的风景。中国的教育专家、文化学者、政府官员及普通百姓于是变得不安和警惕起来。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汉字能否世代得以正确使用和延续?电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书写?类似问题遂成热点话题。
“PC化”担忧是否杞忧?
电脑及网络的普及,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,也改变了的汉字的书写方式。随着电脑及汉字输入技术的发展,用手书写逐渐被电脑的鼠标、键盘录入方式所替代。人们尽情享受着由于快捷、高效率带来的快感,而且期待被更新、更先进的录入方式所替代——不久的将来,用手在屏幕上直接书写和将语音转换为文字。多少人为这种书写方式的更替而兴奋、而欣慰——敲击键盘,让大串的字符跳出来,让汉字自己蹦出来……
据了解,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,中小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电脑的使用,大多数中小学生都在使用电脑打字完成作业,传统的手写作业渐渐被抛弃。许多学生一回家就坐在电脑前,打字的水平越来越高,书写的时间则越来越少,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,字却越写越丑。除课堂的学习外,课外基本不动笔。
有的学生开始用电脑“作文克星”软件书写作文或日记,甚至写请假条都用电脑,令老师啼笑皆非。老师们一方面抱怨学生的字越写越难看,错别字越写越多,另一方面却也无可奈何。
年轻一代习惯了用发电子邮件、网上聊天以及手机短信的形式来进行社会交往。近年来,网络化、无纸化办公的逐渐推进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除了偶尔的签名以外,几乎没有用笔写字的机会。据说大学生写作业、做论文、查资料都用电脑,连课堂笔记都开始用上笔记本电脑,有的人一支圆珠笔芯一年也没用完。字越写越少,越少写字越是写不好字,于是越不愿意写,从而形成恶性循环。不常写字而常依赖电脑的情况让更多的人忽视了书写,也更容易造成提笔忘字,以致只有在电脑键盘上才能“写”出字来,连家信都只好由电脑完成。有人为此深深担忧,电脑打字有可能完全替代书写,长此以往,大部分中国人除了签名将无法完成其他书写。这种担忧是否杞人忧天?
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工具中心,电脑置使用者于一种全新的语境中——传统书写过程的那种诗意、那种闲适优雅,正在悄悄隐去;私人隐秘的内心文本,正被大量的公共电子文件取代。人们悲哀地发现,机械地敲击键盘所形成的字符本身不再具有体验和审美发生,书写原有的思索过程、智力操练属性正在消失,而逐渐演变成纯粹的体力劳动。更悲哀的是,许多人离开键盘重新拿起笔时竟然无从正常书写,甚至呈现在脑子里的许多字模棱两可、正误难辨。手写功能的退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。
在对快捷效率的追求中,人们将因日益依赖电脑而不断加大了“PC化”的可能性。
最早提出抵抗这种可能、“回归纸笔时代”的,是一批以电脑写作的作家。他们发现,电脑写作貌似省力,但文化含量渐渐降低。百分之百依赖电脑“敲”出来的作品,与以手写为主、以手写为先的作品相比,存在明显差异。
回归纸笔时代去做一个守旧的人并不现实。但是,人终究不是机器,无论电脑再怎么普及、再怎么先进,手写的汉字也不能够被替代。重新认识汉字作为母语的禀赋与灵性,尤其是中小学生坚持先纸笔、后键盘,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。